2023-05-11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申请延期毕业(以下简称“延毕”)后,研二的姜芸在社交平台上写道:“这一次,我从未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天的目的:继续读书、回归生活、愉悦自己。”她所在的专业为两年制,前一年半,她做了3份实习。“实习占用了我很多精力,我没有好好学习,也没怎么出去逛。”姜芸觉得很可惜,在充分查阅资料后,她选择了延毕。(5月9日 中国新闻网)
实际上,像姜芸这样选择“延毕”的毕业生还真不少。近日,有调查表明,73.1%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。选择“延毕”确实有一些好处,暂缓完成学业,保留应届生身份在就业上会更有竞争力;还能借此做社会实践,对自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,更好地规划未来。
但也必须承认,“延毕”中确实也有学业不勤、能力不足甚至游戏人生的学生存在。而无论出于何种原因,哪怕是利与弊皆存,也要以理性心态看待。对于“延毕”不能“听之任之”或“顺其自然”,需要适当规范和引导。对于大学“延毕”管理,是一个亟待规范与灵活处理的问题,将其纳入教育管理体制中,是高校应有之举。
为此,缓冲就业压力,探索弹性学制,结合实际加快研究论证,规范相应的制度和配套措施,让“延毕”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,是高校的工作重点。不仅要有相应的政策制度,更要有具体的实施细则,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与职业,也使学生的“延毕”决策更理性、更符合实际。
如今更多高校正在实行弹性学制,这对于选择“延毕”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。而且,弹性学制未来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,对于毕业生“延毕”过程中思考乃至投身创新创业,都是一种有益尝试。这就启示高校,加快探索学制年限弹性化管理,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。
可见,对于“延毕”,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或谈“延”色变。当然,对“延毕”的不利一面也要加以重视,因为“延毕”的未来是不确定的,但只要未雨绸缪,建立相应的引导和支持体系,提供更灵活、人性化的服务与保障,就一定能将更多“延毕”的“不利”转化为“有利”,从而激发毕业生的智慧和胆识,使其顺地迈入人生新阶段。(刘天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