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6-03
学会把好故事讲好
——读“人民日报写作课”系列丛书
【资料图】
作者:白雪蕾
在“全民书写”的互联网时代,写作水平不仅关乎新闻人之安身立命,更是全媒体时代“全员媒体”的必备素养。
如何能发现“夜空中最闪亮的星”,让写作立意高、出故事、见成效?怎样给稿子“减肥”、让稿子“聚焦”?什么样的细节才能抓住典型人物的“魂”?对于这一系列“写作人”最关心的话题,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原副主任费伟伟主编的“人民日报写作课”系列丛书,给出了个性化的答案。
该系列丛书共分三册——《写出高级感》《学会断舍离》《魔鬼在细节》,分别从立意、选材、细节角度,将写作中讲“故事”、讲“好故事”、“讲好”故事的“秘诀”娓娓道来。
《写出高级感》 费伟伟主编
人民日报出版社
该书采用原稿与见报稿对比、作者自析与专家点评互鉴的方式,庖丁解牛般将一个个发生在编辑部的写稿故事呈现给读者。
该书作者认为,新闻的思想性和可读性就好比果核和果肉,果肉只是手段,果核才是目的,抓住内核方能凸显新闻的思想与价值。
为此,讲好时代的故事,既要“登高”,洞察时代背景;又要“望远”,纵览广袤大地。例如,在对《“云”解塬上渴》的报道分析中,作者回忆了西海固送水报道深入采访一年和稿子“三写三退”的过程,讲述了费伟伟的修改意见如何为改稿困局打开了思路:既要提及“我国是极度贫水国家,而西海固是贫中之贫”的大背景,又要重点讲清楚此地是怎样把世界性难题——农村供水管起来的。循着这样的思路,作者紧紧抓住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技术,从西海固展望中国广大农村的缺水问题,让稿子成了内核明确、文风畅快的好报道。
作者强调,好的报道,不仅要关注时代,也要关注人,“在时代的景深中触摸个体的温度”。新闻报道唯有见到人,才能让事活起来、让意义深下去。“见人”是一篇报道有灵魂、有意义的前提,是“以人为本”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的体现。例如,在《守护蒜头果 铺就致富路》的报道中,有个性、有血肉的主人公陆灿洪让故事引人入胜,恰如点评所言,“重点讲述个人的跌宕命运,比‘众声喧哗’却又‘蜻蜓点水’式的浅尝辄止更能吸引和影响读者”。
写作者不仅要讲“好”故事,更要“讲好”故事。从跋山涉水的采访,到通宵达旦的成稿,再到孜孜矻矻的打磨,对每位写作者而言,锤炼一篇佳作都不是件易事。到底该如何将手里的采访素材变成有内容、有意义、有情感的报道?读罢该系列丛书,几句箴言在脑海中挥之不去——
《学会断舍离》 费伟伟主编
人民日报出版社
讲好故事,要抓“要点”、挖“亮点”。在《想透抓住写活那个最重要的“点”》中,作者直接明了地指出:好的文章要抓住“代表性、故事性、说服力”齐备的关键“点”;在《抓住一个亮点使劲》中,作者回忆一次艰难的改稿过程,总结出“稿子不必面面俱到,要抓住一个亮点,在一个点上使劲”的经验。
讲好故事,要深入现场,“走”出故事。在系列丛书中,“一线”是一个出镜率颇高的词。《脚板底下有乾坤》中,作者开篇就引用了“下现场”的一段论述:“当我们的足印遍布生活深处时,报道就有了底气、灵气、锐气”;在回忆《太焦线上“打冰人”》的采访历程时,作者用亲身体验说明:细微描写的底气,来自“我在现场”。
讲好故事,要精琢文字,写就轻盈。在《写好的诀窍,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》中,费伟伟把《看看老于咋脱贫》一文“文字的打磨、语句的顺畅和结构的调整”掰开来细说,提出用加快叙事节奏表现现场感、让文字诉诸读者的感官、删掉不好的地方等写作技巧,直击报道文笔漂浮散漫、画蛇添足的要害,展示了一篇精致、轻盈的报道是如何“删”出来的。
《魔鬼在细节》 费伟伟主编
人民日报出版社
如上述所举的写作“绝招”,三本书中还藏着许多:“多留意那些保鲜保真的‘土味话’”“一切景语,皆情语也”“写出差异感,写出代入感”“写透现场需‘在场’”“同每一个词搏斗”……
总之,该书结合作者在不同时期策划选题、修改稿件的难忘案例,阐释、解析、还原好稿的写作过程,既有“术”的总结,又有“道”的辨析,不仅是专业新闻写作的标杆,更是面向大众的写作指南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6月03日 12版)